8月13日,我們在北京的LAUNCH SPACE首發(fā)空間舉辦了一場讀者見面會,8月刊的封面主創(chuàng)團隊在場與讀者面對面聊了聊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生育話題。生還是不生?這是個問題。我們也帶著這個問題向讀者發(fā)問,他們的回答讓我們看到了更多可能性。
首先,按照慣例,《第一財經》YiMagazine副總編輯陳銳向讀者分享了雜志創(chuàng)刊15周年以來的小故事。比如,我們最初是一本周刊,后來改成類似于Mook形式的月刊,專注做更深度的報道;比如,我們在2011年策劃過一本給年輕讀者的投資理財副刊《好運 money+》,也在近兩年嘗試進入播客平臺,并且成長得還不錯;再比如,我們旗下的城市數據平臺曾經創(chuàng)造過一個叫作“新一線城市”的概念,現在大家已經很熟悉這個名稱了。
(相關資料圖)
這一場活動,我們并不想做成單向輸出的方式,畢竟關于生育,每個人都有一籮筐的話要聊。所以,這次我們與讀者一起進入這個話題,也想知道不同年齡階段、不同職業(yè)、不同經歷的讀者們在焦慮什么,以及為什么想要討論這個話題。
以下是現場實錄,我們摘取了其中比較有趣的部分,分享給未能去到現場的大家。
1#:我先說一下我的年紀,我是1987年生人,決策期已經過了,但我的一些同齡人還在決策中。我大概是在二十七八歲的時候面臨著決策比較難的時期,當時也沒有一定說要或者不要,但如果你決策不了,我有一個辦法,可以分享給大家。關于生還是不生,你可以把它當作一個課題,去做研究和調查,怎么做?你可以問你身邊所有已經當了媽媽和當了爸爸的朋友,問他們面臨的真實幸福和辛苦在哪里?面臨的真實家庭和社會問題又在哪里?你可以對照分析,自己會不會面臨同樣的問題。
還有大家關心成為媽媽以后會出現的未知問題,比如生育這件事情會不會對你造成一些特殊影響。你需要找一些這個方向的書籍來看,我在決策的時候,那時候市面上是沒有這類書籍的,所有的書籍都是育兒知識,好在現在有了。你把這些問題當作一個課題,去讀去看,再自己分析得出決策。有一些比較極端的以及個體經驗對于你的決策是沒有用的,不管是他們說“恐生”還是宣稱“生小孩以及當媽媽有多幸福”,這些論調都沒有辦法幫助你做理性的決策。你真的需要非常認真地感受,再慢慢推導怎么做計劃,這是我的個人經驗。
除了決策困難以外,另外一個我想講的是低生育率其實正好踩在了消費主義時代這個節(jié)奏上,就變成了很明顯的沖突。尤其是新手媽媽,你會面臨需要大量買東西的狀況,在你完全沒有任何經驗和知識基礎的情況下。如果你稍微偷點懶,被消費主義帶著走,你會花很多本不需要花的錢。然后你就會發(fā)現,你沒有錢養(yǎng)孩子了。但錢是花不完的。所以還是回到之前講的,你要想清楚,到底怎么養(yǎng)小孩,或者說以什么樣的方式當媽媽。你需要當一個理智的角色,而不是被推著走。
讀者2#:在商業(yè)媒體工作;女性,已婚,馬上面臨是否要生育的難題
2#:我本人還是比較想生的,因為其實我感覺自己從出生到上初中之前的記憶幾乎消失了。我挺想知道一個孩子從小長到初中之前到底是什么狀態(tài),這是原因之一。第二個原因是我覺得生孩子,包括陪伴孩子從出生到二十多歲的時光很珍貴,我也想獲取這樣的人生體驗。但問題就卡在這里,沒有條件生。我們夫妻是雙職工,同時父母有各種各樣原因沒有辦法來幫忙。所以我今天來也是想說能不能從這里找到可學習的模板,或者集思廣益,看看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幫到雙職工。
讀者3#:男性,已婚,不想要小孩
3#:我是1985年出生,在已婚狀態(tài),應該是來這里年齡比較大的,我可以給大家提供一些我的觀察。我周圍有生小孩的,也有說像我們這樣不要孩子的,也有去福利院領養(yǎng)孩子的,還有因為孩子離婚的。反正看著其他家雞零狗碎的事情特別多,當自己要下手干這個事的時候,包括剛剛提到給雙職工什么建議,我的建議是要慎重。我的另一個觀察是凡是生過孩子的父親都幸福感非常強,他們會告訴我,每天回到家看到孩子,一天的勞累就瞬間沒有了。母親就會一直吐槽說,父親不管用,每天都是母親風里來雨里去。父親們的狀態(tài)就完全不一樣,神采奕奕的。我一直沒有做這個決策,可能恐懼的就是作為父親本身這件事情,還沒有做好心理準備。關于為什么丁克,可能每家跟每家都不太一樣,也要看自己的性格和父母的性格,父母這邊可能會帶來一些客觀的壓力。我不認為我是一個個性很強的人,至于為什么走到這一步,可能也是拖著造成的,不知不覺就走到了這里。
讀者4#:在高校工作;已婚已育
4#:我1967年出生,可能是這里年紀最大的。我也是個媽媽,但我在20多歲的時候是個非常堅定的不婚族。那時候我們還在北京參加類似這樣的地下沙龍,活動還很前衛(wèi)。當時的心態(tài)很叛逆,覺得女性結了婚,就得圍著丈夫和孩子轉很沒出息。我們家里四個姐妹,我的父母也是為了養(yǎng)孩子犧牲了事業(yè)。后來到了三十五六的時候,我覺得好多地方我都去過了,背著包也把歐洲都走遍了,覺得沒啥好玩的了,身邊的人也都生孩子了,想法就發(fā)生改變了。我在30多歲的時候突然覺得我特別想要個孩子,很幸運,沒有拖過不能生育的年齡,也幸運地有了一個孩子。所以我想說的是,人的想法在生育這個問題上是會不斷變化的。
剛才有一個女生問雙職工怎么帶孩子,其實我們不光是雙職工,在很長一段時間里,我還是一個人帶孩子,肯定會遇到很多困難。但困難怎么解決?看你是不是能下定決心。如果你真的想撫養(yǎng)一個孩子,困難最后都會有解決辦法的。
其實我也特別感謝這個孩子,她改變了我事業(yè)的方向。我以前在媒體工作,經常上夜班。生完孩子以后,我覺得我應該多花點時間陪伴她。正好在我媽帶她的時間里,我就去讀了個博士,當時也沒想到人生方向會發(fā)生變化,只是覺得孩子在我身邊就做點什么事情。后來小孩長大了,我博士也畢業(yè)了。有了博士學位以后,我發(fā)現自己可以到高校去教書了。那會兒我想跟孩子離得近點,就買了個房子給我媽帶孩子,當時也不知道房地產會漲這么高,中間還賺了一筆錢。
所以其實也非常感謝這個孩子。這不是凡爾賽,人生沒有辦法復制?,F在時代不一樣了,每個人都面臨著很多焦慮和壓力,我覺得也不要想那么多,既然有了孩子,那就往前走,有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。我自己是從這件事上受益的,賺了套房子,孩子也長大了,我跟著她又重新過了一次童年。而且這種感情會讓你的人生變得特別豐富,也會有牽掛,隨著她不斷長大,你會有很多希望。不要等到六七十歲迫切需要身邊有親情的時候,那個時候可能后悔就來不及了。
Part.
2
給生育算算賬
Q:關于這期封面,我們也有讀者提問,低生育率為什么要破?就像動物在環(huán)境惡劣時會自發(fā)降低生育率,環(huán)境好時自然會再次迎來生育高峰,為何不靜候生育率回暖?
肖文杰:其實提問者是站在上帝視角,概括問題核心的話其實是這個問題——生育率低是一種人類社會的自然規(guī)律,我們?yōu)槭裁匆ジ深A它?我想說的是,人類社會干預這種趨勢也是社會自然規(guī)律的一部分。我參與了其中一篇報道,也看過一些資料,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面對生育率的快速下降,會什么動作都不做,那說明干預也是人類社會的規(guī)律之一。
這個問題包含三個角色,一個是個體,一個是政策決定者,還有一個提問者站的超人位置。我們想討論的是前兩個角色。至于為什么干預,從政府的角度,他們的考慮在于勞動力、消費、經濟和社會穩(wěn)定性等等各個因素。而從個人的角度來看,你當然可以不考慮這些問題,但如果政府的政策、會做的事情要對個體的選擇施加影響,我們是不是應該要知道他們在做什么?所以我覺得不存在說靜候的問題,那是一個超人的視角,發(fā)生在幾十年、上百年之后,對于討論而言沒什么意義。
Q:技術這一塊,目前最普遍的輔助生殖技術是什么?國內對于凍卵有沒有什么政策上的變化?
文思敏:最普遍用到的還是IVF(試管嬰兒技術),它原本是開發(fā)給不孕夫婦的技術,當然現在一些晚育的女性也會用到。我們這次的稿子里其實也采訪到了IVF技術的創(chuàng)始人之一,Alan Trounson,是一位來自于澳大利亞的科學家,他做出了世界上第三個試管嬰兒。1970年代末的時候他就在參與這個技術的研發(fā)。Alan現在已經快80歲,他沒有再做生殖技術相關的研究了,用干細胞攻克癌癥去了。我問他為什么,他的原話是,目前的技術已經夠用了,80%的問題現有技術都可以解決,但20%實在沒辦法,因為我們對于人體生殖還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。
關于凍卵,前幾年我們跟進過一篇關于國內第一例“凍卵案”的稿子。訴訟的發(fā)起就是因為國內目前沒有辦法給單身女性凍卵,案件的主角徐棗棗就將醫(yī)院告上了法庭,沒辦法告法條或者有關部門,只能對醫(yī)院主體發(fā)起訴訟。一方面,她是希望能夠引起各界對這個議題的關注,當然更重要的是推動政策的改變。今年案件到二審了,還在審理中。所以目前凍卵在國內的情況還是單身女性是沒有辦法凍卵的,需要結婚證。如果你有凍卵需求的話只能去東南亞、美國或者其他國家。
Q:關于生育,成本是很大的問題,第一位分享的讀者也提到過,我們生育消費被綁架在消費主義里。生育的成本到底有多高?
孟佳麗:其實生孩子前三年,很多的成本都是可見的,比如說月子會所、生育的費用、奶粉尿布,其實都差距不大。真正的差距是你給孩子規(guī)劃一個什么樣的教育路徑,甚至牽扯到學區(qū)房,走公立還是要走國際學校,這些選擇會帶來差距。我們有一位采訪對象,每月孩子的教育成本是5萬,她自己都覺得快負荷不了這種經濟支出了。另一方面,有了孩子以后,生活會打得粉碎,孩子會一直向你提出需求,對你的依賴也很高,所以也會有人覺得難以付起這樣的時間成本。我也碰到一個案例是三胎媽媽,她跟她老公是創(chuàng)業(yè)者。在有了第一個孩子之后,她本來說打死不會再生第二個了,結果二胎三胎還是一個個來了。最終能夠讓他們選擇生三個孩子的原因,經濟條件是一方面,但更重要的可能是他們的家庭分工很合理,她老公哪怕再忙,早上還是會接送孩子,大家也知道能這樣做到的爸爸其實蠻難得的。
Q:我想提問一下現場的男士,你們覺得自己能在有小孩后提供什么樣的情感或者實物上的支持?
讀者丈夫1#:孩子成長的過程我參與了挺多的,因為工作地點不一樣,這三年基本上是我跟孩子住在一塊兒。其實我們剛才在路上有一段小的爭吵,因為她打算從一家媒體離職,做自己的事情。我說做自己的事情是OK的,但是我希望可以當作一個職業(yè)規(guī)劃去做,而不是玩一下,或者說我不希望她去做一個全職媽媽。從我的角度來講,我個人認為父母首先要是好的狀態(tài),狀態(tài)好對于孩子的教育和性格塑造而言是很重要的。
讀者1#:是的,在這一塊我無法有更多怨言,因為我是我周圍朋友里唯一一個非常正面的例子。所以我一直不太敢分享這部分。如果你要生育或者你很焦慮的話,我建議你們要找像我們這樣的快樂爸媽,因為快樂是會傳染的。很多事情完全是心態(tài)問題,心要大一點。如果你不處理自己的焦慮,你的焦慮會一直伴隨你很久,直到小孩長大。盡量要做快樂的事,快樂的爸爸媽媽才有可能有快樂的關系和快樂的小孩。
Q:在前幾年放開二胎之后,有一撥公立幼兒園的擴張。但基于低生育率,現在公立幼兒園招生很難。這些受到生育影響的領域,比如,幼兒園、母嬰消費品牌們的情況怎么樣了?
崔碩:我了解到一個奶粉品牌,是一個主做東北區(qū)域、很區(qū)域性的品牌。大家都知道東北人口流出非???。在2021年之前,它的兒童奶粉和成人奶粉的銷售占比大概在五五開,人口結構變化下,銷售有了劇烈的變化,現在成人奶粉的量現在大概占據九成。在一些商超,以前每周可能還做一些母嬰或者相關知識的培訓,現在已經基本沒有了。而且奶粉品牌的貨架位置被挪到了相對來說比較小,也比較邊緣的位置。生的人少了,消費群體也少了很多。
讀者5#:我看到剛才大家說的都是剛出生或者即將要出生的小孩,那孩子成長之后的教育問題呢?他長大了怎么辦?比方說,我們對于生孩子擔憂的點可能不在于金錢成本和時間成本,而是不確定是否能教育好他。比如如果是一個女孩,我該怎樣讓她保持自己個性的同時,又能保證她的安全。如果是一個男孩,我該怎么去確保他是一個陽光的孩子,同時又能給予女性尊重。對于純白的一張白紙,在個人能力不足的情況下,我該如何去塑造他呢?還是說大家根本就不擔心這個問題?
陳銳:我覺得這個問題其實不是生育的問題,而是社會的問題,社會現狀存在的種種問題,有可能是無解的。我們都是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中長大。你要相信你的小孩也會有他的成長過程,不能講“萬一他出了問題”,人不能活在萬一之中。
文思敏:這個問題讓我想到薇妮斯蒂·馬丁前幾年很火的關于紐約上東區(qū)媽媽那本書。她里面講到的問題可能與這種焦慮相關。上東區(qū)都是很精英的家庭,但是他們仍然有無窮無盡的育兒焦慮。她提出的命題是說我們現在工業(yè)社會的育兒方式是有問題的,她講的詞是“不正常”。舉個常規(guī)例子,以前是媽媽把你扔在那里自己玩玩具,然后去做自己的事情;現在要求你24小時全心全意陪伴,跟他一起玩玩具。有可能效果適得其反。我們總是在追求完美,追求精確,在一定限度上,其實這種工業(yè)式的思維方式也恰恰是需要反思的。
陳銳:生育率雖然是個大問題,但落到個人,“沒有決策”實際上已經給出了答案。關于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要生,我覺得我們表達的不是一個算賬的問題,而是我們在表達算賬之前,其實還有很多排序是決定我們生不生的原因。經濟賬可能只是很小的因素,或者說很后面的因素,大家也不愁吃不愁穿。在某些程度上,經濟不是不生育的年輕人焦慮的問題。排在更高位置的可能是年輕人對社會現狀的不滿。生還是不生,取決于我們個人,畢竟,在生育這個話題上,本身沒有標準答案。
*當天,第一財經策劃的新聞圖片展《20年來,商業(yè)世界難忘的瞬間》也正式開展。今年是第一財經創(chuàng)立20周年,回望過去20年,從無法遺忘的公共事件,到具有顛覆性的行業(yè)巨變與公司沉浮,第一財經一直在觀察與記錄商業(yè)世界的變遷。從海量的圖片素材庫中,我們選出85張新聞照片,這85個有故事的商業(yè)瞬間承載著20年來我們共同的經歷與記憶。本次展覽持續(xù)到10月,歡迎感興趣的朋友們到LAUNCH SPACE 首發(fā)空間見證過去的20年(地址:北京市朝陽區(qū)酒仙橋路4號751D·PARK時尚設計廣場A21棟 場景實驗室)。
活動時間:2023年8月27日14:00-16:00
活動地點:上海市黃浦區(qū)中山東二路600號BFC外灘金融中心北區(qū)B1-B134(近博悅匯影城)
活動主題:視覺創(chuàng)意對商業(yè)世界的意義
2023年金字招牌大調查已經啟動啦,
關鍵詞: